首页  人才发展

打造人才集聚发展高地

2021-12-30 作者: 阅读: 73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贯彻落实中共山东省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改革创新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的意见》,日前,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开展了“庆祝建党百年‘党校(行政学院)专家教授谈对外开放新高地建设系列访谈’”活动,组织全省党校系统相关领域专家教授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出国(境)培训交流经历,为我省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建言献策,助力提升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国际视野、开放能力和领导开放水平,服务于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


访谈嘉宾: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孔宪香教授、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王丽萍副教授。

访谈人: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冯其云讲师、博士


冯其云:如何理解《意见》中提出的人才集聚高地?

孔宪香:《意见》中提出要全力打造对外开放“八大高地”。这“八大高地”是相互支撑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才集聚高地是根本,也是关键,为高端产业融合发展高地、科技创新合作高地等提供智力支撑,是山东省实现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的智力保障。当前,整个国际形势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竞争成为焦点,而人才是创新的主体,高层次人才成为一个国家或区域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国际间、区域间人才的竞争愈演愈烈。国内各省之间的人才竞争也非常激烈,出现了所谓的“人才大战”。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目前,我省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经济转型发展的攻坚期,特别需要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的智力支撑。虽然近年来我省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高层次人才集聚的态势开始显现,但是与上海浙江等省市相比,还存有差距。因此,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我省应持续推进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深入实施“人才兴鲁”战略,积极践行“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战略思想,努力打造人才集聚发展高地。

冯其云:美国日本等国家利用国际知名大学、研发基地集聚全球人才,对我省有哪些借鉴?我省应该如何加强高端平台建设?

孔宪香:利用国际知名高校,设立重点实验室或者设立世界级的大科研项目,是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吸引全球留学生以及专业人才普遍的做法。2021年4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实验室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鲁政办字[2021]25号),以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和国家实验室网络成员为目标,建设省实验室。我省可对标国际标准,建设一批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世界级实验室,以吸引并集聚全球一流人才及创新团队。从美日等国家的经验看,高校特别是国际一流大学是吸引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平台。因此,我省应大力提高省内高等教育水平,优化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吸引国际科学家流入。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也会使本地人才更有能力、更容易参与到国际人才流动中,以国际人才流出带动国际人才流入,形成良性循环。我省要继续打造产业技术研究院这种实施开放式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产业发展的新型高端平台,为山东吸引和培养高端人才、推动成果转化服务。围绕山东十强产业重点领域,着力培育具有超前研发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跟踪国际先进技术水平,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创新平台。同时,要抓好企业创新平台,重点支持行业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建设,提升行业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投入推进国内外名校大企业共建创新载体,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向企业流动。

王丽萍:青岛市提出来“平台聚人、人聚平台”,这是互相促进的作用,通过大的平台吸引高端的人才创新创业和就业;有了人才以后,新的产业形式和平台就又聚起来了。海尔在疫情期间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尝试,很多年轻的科研人员创新平台建设,发挥了很大作用。另外,我省可以从平台建设方面推动产学研一体化,让高校各个院系对接大企业,和大企业一起联合搞研发。

冯其云: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培养人才的主体。我省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应该如何调动企业引才育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王丽萍:我们一直强调,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应该发挥主体作用,但是当前更多是政府相关部门成立人才团队去海外或高校招才引智,企业没能发挥主体作用,并且有“重引进、轻培养”的现象,企业培养人才的积极性不足。然而,企业发展,又必须拥有一群具有长远眼光的高层次人才做后盾。这就需要在党委政府与企业主体之间搭建桥梁,让“有形之手”牵动“无形之手”,引导企业重视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一是激发企业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的热情。让企业了解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和重大效益,树立重视培养人才的观念,营造重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浓厚氛围,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二是形成政府重视企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政策导向。政策上要公平公正,既重视对“输血”的支持,也重视政策的“造血”功能。增加对企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支持政策,对地方引进的人才和企业自主培养的人才实行同等政策,强化对企业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政策激励。三是加强对企业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服务工作。针对本土高层次人才的关心不够、服务不够的情况,建议尽快建立企业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数据库,发挥大数据作用,对企业自主培养的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重点行业的本土好苗子,开展精细服务,助力人才成长。在科技和人才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企业自主培养的高层次人才更多关注。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机制活、机制好,企业培养高层次人才积极性就高。要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充分相信企业、尊重企业、依靠企业,让他们在培养高层次人才中起主导作用,有获得感。在搭建的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平台中,让引进和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同台展示,互相交流。

冯其云:《意见》指出,实施人才集聚计划,多渠道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各领域领军人才,在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方面,我省应如何创新引才的方式和机制?

孔宪香:一是要充分发挥企业、高校等用才主体的作用,积极拓宽引才渠道。可以借鉴日本等国由市场主体引进海外人才、政府对人才进行资助的方法。充分调动高校、企业等用人主体的引才积极性,符合人才引进的资助资金则由政府财政资金来提供。二是创新引才方式。现在团队引进比较多,相对于单个引才,团队引才犹如“带土栽培”,往往更能适应也更为稳定。用人主体、相关人才服务机构可以与海外的高层次人才建立深入的、经常性的联系,不仅可以为引进人才创造条件,也可以在其不方便全职来华来鲁工作时通过科研合作、举办讲座、定期访问等方式合理利用人才。对境外人才和年龄较大的人才,根据本人意愿,可采取柔性引进、项目合作、利益共享等方式;对中青年人才,应提供较强吸引力的平台机制,尽量吸引来鲁长期工作。要充分利用互联网,通过建立网络研发平台、“众包”、“互联网教育”等方式,不局限于地域,合理使用全球人才。三是完善双招双引考核机制。构建人才引进使用追踪考核机制,由重视引进考核到引进和使用并重考核,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避免人才浪费和人才流失。

冯其云:《意见》指出,要推广国际接轨的人才评价机制。国外的人才评价机制有哪些可供我们借鉴?应如何完善人才评价机制?

王丽萍:人才评价机制的一个重要衡量维度是营造人才潜心基础研究的制度环境。目前的科研环境、相关管理服务体制机制与实现科技强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人才潜心研究的要求相比,还有许多亟待完善之处。譬如,对于科研人员和科研工作的评价不够科学、不够精准,对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成果有些“等不及”,科研人员有些“坐不住”。要进一步优化人才评价机制。在人才评价、学科评估、项目评审中不把同样的指标、统一的标准用于不同的学科,而是应当充分考虑各基础科学的各自特点,采用各学科国际通行的做法。比如,在自然科学领域,不看重论文署名顺序、发表数量、引用率、期刊影响因子等目前其他学科非常看重的因素,而更看重研究工作在本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及国际同行专家的公开意见。

孔宪香:积极探索国际人才职称评审、推进职业资格认证与国际接轨。进一步完善分类评价体系,建立符合人才规律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引入市场评价机制,推动同行评价。鼓励优秀青年人才勇挑重担,要用好“揭榜挂帅”制度,不拘一格用人才。要不断完善人才荣誉制度和产权激励制度。构建允许失败,宽容对待的文化环境。

冯其云:《意见》指出,要提高生活环境的国际化水平,提高居留便利化水平。我省如何营造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

孔宪香:我省应积极打造优质宜居的环境,从自然环境、城市文明和生活配套方面提升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

  推动海外人才的无障碍居住和社区融入。我省可考虑针对不同国际人才群体的集聚程度和族群文化的需求,规划建设符合国际标准,有山东特色的国际生活社区、国际消费街区,建设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培育具有国际化的人文环境,尊重不同国家、种族、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完善国际人才医疗保障体系。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提升环境竞争力。

王丽萍:人才工作重在服务。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完善服务政策,确保人才干得开心、住得舒心、过得顺心。增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支持力度,是改善科研环境的着力点之一。增加基础研究的经费支持力度,对重点研究所、重点大学的基础研究给予更多的经费支持。特别对国家重点工程给予稳定长期的支持,对处于科研起步阶段的青年科研人员给予优先支持,比如评价机制不去过多干预科研人员的研究本身。政府要相信,打造出良好的科研环境,培植好有利于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土壤,种子自然会开花结果。

  在政策环境上,“精细化”创业服务。探索制定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办法,整合资源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资金、政策支持。在生活环境上,“精准化”生活服务。线下开辟人才服务“绿色通道”,设置“全科窗口”,人才事项“最多跑一次”。线上建成人才服务平台,实现人才服务“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

  加强人才法制化建设。最好的人才环境就是法治环境,美欧日等国家人才法律法规体系相对成熟,既有人才综合立法,又有人才分类立法。相对而言,我国的人才法律法规建设总体还处于摸索阶段。应当在人才立法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营造健全的法治环境,让党和国家的政策意愿得到准确传递,使国际人才能够快速集聚。

  总之,在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要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就需要接轨国际建设高端平台,创新培养和引进入才的机制、方法,持续推动制度、政策和服务创新,使山东成为高层次人才聚集的热土。

                                                              (来源:海报新闻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新村西路266号
邮编:255000     电话: 0533-278678  2783385
  技术支持:乐达云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