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才发展

构建全球人才流动治理新体系

2020-12-24 作者: 阅读: 181

 来源: 中国人才

      近日,2020中欧人才论坛在北京落下帷幕。这场以“共享、共生、共赢——构建全球人才流动治理新体系”为主题的论坛,邀请了中欧院士专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高校校长、国际组织负责人、知名企业及研究机构负责人等出席,与会嘉宾纷纷分享观点,为推动全球人才交流合作,构建全球人才流动治理体系建言献策。
全球科技合作与人才交流依然是主流
  与往年不同,2020中欧人才论坛是在全球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背景下召开的。新冠疫情对全球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产生了重大影响,留学、学术交流等各种方式的人才交流活动受到限制。但是,与会嘉宾普遍认为,全球科技合作与人才交流依然是主流,全球人才交流的现实基础依然坚实。
  2020年恰逢联合国成立75周年,联合国代理驻华协调员洪腾博士说,面对新冠肺炎大流行造成的破坏,联合国仍在继续工作,并将2020年变成对话的一年,从高层转向公众展开讨论,与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以确保尽可能地触及到更多的人。
  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北京服务人才独具优势。北京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魏小东介绍,去年中欧双向人员往来近800万人次,一大批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来北京访问、学习、交流、创业。当前北京正在打造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贸易实验区,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大,将为人尽其才、创新创业提供广阔舞台。
  瑞士德科集团是全球领先的人力资源解决方案提供商,也是此次中欧人才论坛的主办单位之一。据集团首席执行官阿兰介绍,德科集团为大约60个国家提供服务,包括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北美国家以及亚洲8个主要的国家。可以说,德科的3.5万名同事每天都在关注全球人才的发展。在本届论坛上,德科集团和北京外企服务集团签署了《关于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合作协议》,将通过合作成立的新合资公司共同提供职业转换和人才发展服务和培训。
  北京大学校长郝平介绍,虽然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但全球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经受住了重重考验。今年6月,北大与莫斯科大学作为牵头单位,汇聚中俄高校力量,联合成立了中俄数学中心,共同培养基础研究拔尖人才。北大还与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埃默里大学等12所美国高校续签了交流项目协议,与康奈尔大学建立了联合培养学生的新机制。
疫情为全球人才流动治理打开新大门
  人类历史上,每当出现重大科学技术创新,往往都会给世界文明带来巨大的改变。2020中欧人才论坛采取了“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举办,不少嘉宾没能来到论坛现场,而是采取线上演讲的形式参与讨论。与会嘉宾普遍认为,这次新冠疫情对全球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是一次重大的检验,催生了一批新的技术、新的产业和新的模式。共享资源开始引领时代潮流,数字经济、在线教育等多种共享模式层出不穷。企业共享员工、学校共享教师、医院共享医生等人才配置新模式呈“井喷式”爆发,这些将为全球人才流动治理打开新大门。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负责人布鲁诺认为,新冠疫情改变了人们一些根深蒂固的习惯。比如在教育方面,在线课程的使用日益增多,这将加深大学之间的合作,未来联合品牌和多部门结合将成为新常态。而当前线上远程办公和远程会议的迅猛发展只是冰山一角,新形成的习惯不会在一夜之间消失,未来将涌现出更多新技术和新的人类合作交流方式。
  新冠疫情爆发后,全球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不但没有中断,还开拓了新的方式。“今年以来,北大和许多世界知名高校一起推动了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达沃斯全球大学校长论坛等对话机制,积极研讨关系人类健康和福祉的重大课题。北大外国语学院的师生们,将我国防治新冠病毒的专业指导文献翻译成阿拉伯文,架起了中阿深化友谊的一座新桥梁。在疫情最困难的时刻,北大与东京大学、卡塔尔大学、密西根大学医学院等高校分别召开视频会议,围绕疫情期间在线教学、医疗合作、防疫经验等议题展开交流讨论。”郝平说。
  “疫情阻碍了我们很多物理性的沟通,不见面使沟通质量下降。但是技术的应用却使我们沟通的效率提高了、频次提高了。”北京外企服务集团董事长王一谔介绍。疫情期间推出的共享用工平台,把灵活用工、共享用工与全球人才的配置结合了起来,尝试对新的业务模式进行创新。
  今年,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疫情监测分析、人员物资管控、医疗救治、药品研发、后勤保障、复工复产等方面展现出巨大作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开始把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对此,苏黎世大学校长迈克尔•舍普曼提醒,目前各国都在制定国家人工智能战略,但是未来驱动人工智能发展的动力源可能不是国家而是大型企业。而现阶段,关于人工智能和人才之间关系的数据仍然很少,还需要作出更多努力来补充这一领域的数据记录。
建立互惠互利的全球人才生态系统
  机遇和危机总是同时存在,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开始从不同的角度重新考虑未来的人才培养与使用,对人才来说也有了更多时间,重新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水平,以便应对更多的问题。洪腾认为,面对新冠疫情以及随之出现的全球脆弱性和不平等问题,需要重新设想各国合作的方式,走一条通向更加包容的全球化的新道路,人才的自由流动将有利于更好地应对未来危机。
  郝平提出,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趋势,越来越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培养能够凝聚国际力量、引领时代进步的复合型人才。他提出,大学要当好连接本国与世界的桥梁纽带,引导学生广泛学习不同文化,培养具备开放包容精神和世界担当意识的优秀人才;要面向未来、立足长远,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模式,为培养青年一代的深厚友谊夯实交流交往的平台基础。
  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2019年“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让•皮埃尔•索维奇在线分享了他的研究团队合作经历。他认为,在科学研究中关注“新颖性”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者不能忽视“机缘巧合”可能带来的重大发现。他表示,科学实验研究是一项团队合作,积极的工作状态、自由的研究环境是培养年轻科学家的关键。他鼓励青年科研人员勇敢跃向未知的研究领域,并以实际行动去开展研究工作。
  围绕“打造国际化人才发展生态”这一主题,布鲁诺在线发表了主旨演讲。他指出,当前全球多边体系正遭受经济脱钩和民族主义的威胁。在人才领域,开放是成功的关键,但目前也面临巨大挑战。他认为,后疫情时代的人才生态系统建设需要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城市。
  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米歇尔•马约尔提出,科学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不属于单独某一个国家,尤其是天文学研究特别需要国际合作,并盛赞了中国“天眼”工程为了解宇宙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和合作平台。他表示,未来应当立足长远,加强跨国交流合作,尤其是博士和博士后的交流学习至关重要。
  阿兰认为,远程办公和集中办公会继续共存,传统8小时固定工时模式将逐渐消失。企业需要重塑领导才能,进一步关注“软技能”提升等内容。他重点介绍了“学徒模式”,这是一种以工作为基础的、完善的培训计划。他指出,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资产,伴随这场危机,劳动力市场也将发生变化,未来会有新的方法和工具来支持劳动力转型。
  北京市人才工作局局长桂生,回顾了中关村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五轮改革创新,以及推行的一系列人才政策。在系列探索实践和认识的基础上,主张并倡议共同打造全球人才新生态,充分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共同为全球人才发展营造新环境,努力创造人才价值实现的新条件,推动全球人才共享、共生、共赢,构建全球人才治理新体系。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新村西路266号
邮编:255000     电话: 0533-278678  2783385
  技术支持:乐达云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