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人才之“才”写在引领高质量发展进程中
来源: 中国教育报
近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人才称号怎么看、人才计划怎么改、规范使用怎么办、监督落实怎么管作出了系统阐释。我们要以落实《意见》精神和要求为契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人才引领自主创新和科技自立自强,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意见》牢牢攥紧正确人才观的思想开关,从认识上和导向上清晰阐明了人才称号的内涵、人才与人才称号的关系等,正本清源,激浊扬清,对于纠正人才称号“终身制”“等级化”“特权化”等不良倾向,破除“帽子牵引”“数字驱动”等狭隘功利人才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必须要有“人人皆可成才”的宏大视野和广阔胸襟,要有“人人尽展其才”的制度基石和环境沃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要坚持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公正平等地看待各类人才,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不将高层次人才等同于人才称号获得者,将人才称号与人才等级和学术特权“脱钩”。要积极构建因材施策的人才培养和支持体系,统筹考虑人才称号获得者和其他高层次人才,健全针对性、普惠性、多元化的支持措施,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才提供应需性扶持。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不断提高在全球配置人才资源的能力。要坚持综合评价、分类评价,建立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尊重人才个性化和多样化特点的人才评价体系,避免“一刀切”“一把尺子量到底”。要健全集聚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政策环境,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和生态。
人才称号获得者应有的初心和使命,首先是爱党爱国,牢记国家和人民利益至上。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人才有政治属性。新时代的人才首先在政治上过硬,对党忠诚,听党指挥。人才称号获得者作为优秀人才的代表,更应该时刻胸有祖国、胸怀党和人民的事业,成为爱国奉献的典范和标杆。人才称号获得者应有的初心和使命,对教育系统而言,就是要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人才培养第一线,以最优秀的人培养最优秀的人。要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毕生使命,在恪守师德、严谨治学中率先垂范,在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建设中引领示范,在知识前沿、教学一线身体力行,在甘为人梯、奖掖后学上不遗余力。人才称号获得者应有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要牢记自主创新和自立自强,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支撑。要主动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勇于“揭榜挂帅”,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破解“卡脖子”瓶颈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中国科协发布的《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2018)》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科技人才资源总量已超过1亿人,稳居世界第一。推动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把我国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规模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质量优势,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推动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将新发展理念贯彻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各环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激发人才创新百花齐放,促进人才发展风起泉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