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上网来| “十四五”抢人大战更激烈,山东有何应对之道?
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关键力量。
近年来,随着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各地“抢人大战”风起云涌。
预计“十四五”期间,人才竞争将进入更加胶着的状态。“抢人大战”也将逐步从部门间、城乡间、省际间上升到国际间,尤以省际间、国际间竞争更为激烈。
面对白热化的人才竞争态势,山东有何应对之道?
人才回流态势初步形成
谋划“十四五”人才规划,首先要对“十三五”人才发展情况,有一个总体评估和研判。
“十三五”期间,山东各类人才数量持续攀升。
截至2020年6月,山东共有驻鲁院士86人(其中,两院院士56人,海外院士30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89 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385人,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18人,全国技术能手525人。从人力资本存量看,2015年山东人力资本存量为1641.62亿元,2019年为1860.67亿元,增长幅度为13.34%。从大学生人口总量来看,2015年至2019年,山东大学生人口总量由1122万人增长到1328.76万人,增长幅度为18.43%。
人才成为助推新旧动能转换中坚力量。从技能人才总量来看,2015年山东技能人才共921.95万人,其中具备三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高技能人才242.79万人。根据近年年均增长率测算,2019年山东技能人才总量预计为1235.16万人左右,增长幅度为33.97%。2019年高技能人才总量预计为316.07万人左右,增长幅度为30.18%。2015年,山东科研与实验发展(R&D)人数44.72万人,2018年增长至50.93万人,增长幅度为13.89%。有研究与实验活动的单位数量,从2015年的6432个增加至2018年的8871个。
从人才聚集的重点区域来看,“三圈”中的胶东经济圈和省会经济圈已成为人才汇聚的重点区域。2019年这两大经济圈吸引了山东67.4%的人口总量,其中就业人口总量占全省就业人口总量的68.8%,大学生就业人口、专业技术人才和R&D人员总量占全省的80.4%,显示出强大的人才虹吸能力,人才集聚效应发挥显著。
人才回流态势初步形成。从山东高校毕业生省内就业情况来看,与2016年74.96%的非师范类毕业生选择省内就业相比,2019年有81.83%的非师范类毕业生选择在省内工作,增幅6.87%。截至2020年7月底,2020年应届毕业生留鲁率达到82.56%。从高校毕业生省际流动来看,2019年山东高校毕业生省外就业16.78万人,省外高校毕业生来鲁就业19.42万人,省外来鲁毕业生高于流出省外毕业生总数。
防止被“两大邻居”虹吸
山东是人口大省,具备人力资源禀赋优势,为人才强省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智力资源。同时,山东具备雄厚的经济与产业基础,高端创新资源汇聚,区域发展战略明确,为人才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但随着国际国内人才发展新变化及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预计“十四五”期间人才竞争将进入更加胶着的状态,山东人才强省建设将面临诸多严峻考验。
人才流动扩大化和竞争白热化。随着人才战略地位的日益突出,人才正逐步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抢人大战”逐步从部门间、城乡间、省际间上升到国际间,尤以省际间、国际间竞争更为激烈。
人才外流压力加大。以北上广深为中心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以重庆、成都、武汉、郑州和西安等国家中心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圈,在集聚资源要素上表现出日趋强势的发展状态。
从山东的地理区位来看,山东位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覆盖地区的地理临近区域,由于“夹层式”的地理位置,再加上区位的临近性与交通的便利性,导致人才外流“虹吸效果”增强,人才外流压力加大。
人才结构性短缺明显。山东作为新旧动能转换先行示范区域,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选取了“十强”产业及重点发展领域推进战略。这一战略转型使山东对物联网、新能源、量子技术、人工智能、海洋发展、电子通信等领域的高端人才需求量大幅度增加,现有人才结构与区域发展战略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匹配,对全省人才专业结构形成新挑战。
人才服务市场化不足问题凸显。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设立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39568家,从业人员674836人。从近三年中国人力资源网站“HRoot”发布的大中华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100强名单来看,机构总部设立在上海、北京的占比超过65%,苏州、广州和深圳位列第三至第五位,山东并无一家。截至2019年底,山东共设立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3295家,从业人员6.98万人,同期,经济体量相近的江苏人力资源服务业机构数量为7300家,是山东的2倍多,从业人员近10万人。
从“标配”走向“引领”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山东比之前任何一个时期都需要更加重视人才、重用人才。
生“才”之道的关键,在于真情重视人才、真心重用人才。
山东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人才兴鲁”行动 打造新时代人才聚集高地的若干措施》(简称“人才兴鲁32条”),同时《山东省人才发展促进条例》已于2020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为打造引才用才留才的人才环境和产业环境提供了重要法制保障。
“十四五”期间,山东应主动适应人才发展新趋势和高质量发展新要求,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人才工作理念提升,加快人才制度创新,优化人才战略布局,提升人才产出效能,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提升人才管理手段,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务实的举措,促进人才精准集聚,塑造契合高质量发展需求的人才强省新优势。
打造人才政策的“决策闭环”,充分发挥人才政策“黄金效应”。
“十三五”期间,山东人才政策频出,构建了相对完善的人才政策体系,在“决策与决策执行”环节相对科学完善,但在“决策评估与决策终结或纠偏”环节相对薄弱。对此,山东应建立人才工作巡回机制,补齐人才决策中效果评估与人才政策终结或纠偏的环节,实现人才政策的“决策闭环”。同时,建立常态化的政策协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人才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堵点”“难点”,及时调整已经过时的或彼此掣肘的“打架”政策,有力保障人才政策落地执行。
加大“放权松绑”力度,提升人才与区域发展“契合度”。
根据山东“十四五”发展规划,尽快研究制定《山东省“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提高人才工作的科学化与法治化水平,完善以知识价值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分类推进人才评价,建立以创新、质量、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
尽快编制招才引才留才目录,促进人才精准汇聚,加大“放权松绑”力度,深入推进重点用人单位全面放权试点,真正理顺政府、市场、社会、用人主体关系,明确各自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五个环节中的作用。
从“标配”到“引领”,营造人才成长良好“生态圈”。
“十三五”期间,山东基本完成了分层分类、柔性引才、购房优惠、举荐制度和人才“一卡通”等人才服务“标配”政策。今后若要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取得优势,需进一步加大人才政策的创新力度,增强山东人才政策在全国的引领性。应大力实施人才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人才税负,构建科技创新容错机制,放宽人口户籍与外籍人才绿卡限制,促进人才流动。
科技赋能人才工作,加快构建全省人才大数据平台。
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促使人才管理服务发生迭代变化。山东应加快构建全省范围的人才大数据平台,遵循政府引导、企业建设、市场化运营、开放式平台的运营机制,将体制内外、公开的与潜藏的人才大数据聚合,形成人才数据集,并通过深度挖掘、聚类分析、精细加工等,探寻和把握人力资源开发、使用和管理的内在规律性,为组织部门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人才决策、治理、评价和服务奠定基础。未来要打通人才库、需求库、项目库、智慧库、政策库的有效链接,努力打造高端人力资源服务生态圈。
内培外引,促进山东“因人而兴、因才而强”。
基于人力资源大省的禀赋优势,山东从人才大省向人才强省转变,既需要引进外来人力资本,亦需要促进本土人才的培养与转化。
应加大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鼓励多元化的办学机制,扩大教育规模,深化高校、职业院校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学水平,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实现教育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并根据发展战略与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打造终身教育体系。
(作者:黄晋鸿、刘晴,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本文系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人才发展蓝皮书2020》课题组研究成果)